最新新聞
首頁 > 最新新聞
工商社論》長期失業人口升高比通膨更嚴峻
2022-06-28
這一段時間,政府施政焦點全在通膨問題,不論是央行的升息,電價的調升,或是大宗物資關稅機動調降全是因應物價,然而除了物價,近期國內長期失業問題也有山雨欲來之勢,值得注意。

根據上周主計總處公布5月失業統計可知,我國失業人數升逾43萬人,失業率也創下近七個月最高,達到3.68%,失業情勢更上層樓,其中因場所歇業而失業的人口月增8,000人,至於還有工作可做的人當中,工時未達35小時的人數在5月已直逼30萬大關,創下近九個月最高,顯示勞動市場極其嚴峻。

很顯然,這一波就業情勢變壞和疫情有關,由於疫情影響消費活動,因此住宿餐飲、批發零售、藝術休閒、旅遊服務等行業備受影響,連帶也影響了這些行業的就業機會,我們以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12月做為比較基礎,便會發現,兩年半來勞動市場已出現重大變化。

以批發零售業而言,今年5月的就業人數就比疫情前少了7.1萬人,就業原是一遞增的時間數列,不增反減已非常態,更何況減少達數萬人之眾,此為前所未見。再看住宿餐飲業的就業人數,5月比起疫情前也少了2.7萬人,與補習班相關的教育業也減了2.6萬,其他與旅行業有關的支援服務業、藝術休閒娛樂業、美容美髮等其他服務業合計也減了2萬多人。

過去這些行業吸收了龐大的就業人口,如今這些行業的就業機會大不如前,而自這些行業離開的人,部分也許找到工作,但絕大多數可能仍處於失業狀態,調查資料顯示,5月失業達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人數」已升逾6萬,這是疫情發生以來的新高,說明當前環境,尋職難度愈來愈高。像台灣這樣一個小型經濟體,人口不算多,居然有這麼多人持續找了一年還未找到工作,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個壓力包括經濟層面及心理層面,比起通膨,長期失業應該獲得更多的重視。

失業統計之所以要區分短期失業、長期失業,目的在於觀察一個社會面臨的壓力,通常短期失業對家庭的衝擊不大,但長期失業的影響就大了,德國作家迪特馬爾.米特《有為與無為》一書寫道:「我們可以經估算而了解失業的人數,但對於長期失業者肉體和心靈所受的衝擊,我們了解得並不多。」而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努特.哈姆孫未成名之前,歷經長期失業,頻遭房東催繳房租,他在《餓》一書寫著自己曾嘗試去應徵收賬員、救火隊,最後全被拒絕,他說:「這些挫折已把我的勇氣粉碎了。」長期失業之消磨人心,於此可知。

政府施政經常顧此失彼,如今物價升溫,民怨四起,政府滿腦子想的都是物價,然而除了物價,現今失業,尤其是長期失業已日趨嚴重,政府必須未雨綢繆,以免釀成悲劇。眾所周知,通膨波及所有人,影響雖廣,但壓力遠不如失業這麼大,我們從德國作家迪特馬爾.米特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努特.哈姆孫的經驗即可明白,失業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尊嚴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疫情所衝擊的服務業,兩年半來就業型態也已出現變化,與疫情前比較,如今遠距、線上的服務日趨普遍,即使日後疫情消散、景氣復甦,這些行業的就業機會是否還會如往年一樣成長,不無疑問。

經濟學上把失業分為摩擦性、循環性及結構性三類,摩擦性失業多發生在甫畢業的學子們身上,他們為了尋得更好的工作而暫時失業,這不是壞事。而循環性失業則是指因景氣衰退而失業的人口,這雖嚴重,但只要景氣復甦,問題便迎刃而解,亦毋需擔心。最難解的是結構性失業,也就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失業勞工受限於技能已難以在新產業環境下獲得工作機會,而結構性失業通常都伴隨著長期失業。

我們認為,今年5月並未實施三級警戒,而長期失業竟創下2020年初以來最高,這反映新一波結構性失業已有山雨欲來之勢,須知,再猛烈的通膨,隨著景氣降溫終將歸於和緩,而結構性失業則不然,如果不協助勞工取得新技能,失業周數只會愈來愈長,兩相比較,長期失業比起通膨需投入更多的關注,早為因應,否則日後必成大患。
2022.6.28 工商時報 主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