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聞
首頁 > 最新新聞
觀念平台-平均薪資創新高 難掩低薪惡化
2022-10-13
依據10月3日主計總處所公布的「2021年家庭收支調查統計」顯示,去年所得收入者共達1595.5萬人,年所得(包括薪資、利息及租金等收入)平均達到新台幣68.1萬元(月所得平均5.7萬元),創下歷年新高。上述數據與其2月17日所公布的2021年受僱員工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萬3,211元、年增1.93%,以及每月總薪資平均5萬5,754元、年增2.94%之比較,頗為吻合,顯示國內受僱員工薪資隨著經濟持續成長同步增加。

雖政府不斷宣傳,由於經濟體質大幅改善,加上基本工資持續上調,讓國內受僱員工的平均薪資顯著增加,但民眾似乎並未因政府所公布的亮麗數據,而產生共鳴。其真正的癥結是,以「平均數」表面為統計基礎,極易因「極端值」的扭曲,而產生明顯之差異,而是必須從其背後不同的角度統計分析,始能發現受僱員工薪資事實真相。

先從受僱員工「每月總薪資平均」低於平均數占比來看,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其占比從2012年的64.98%,持續上升至2018年的66.97%、2019年的67.72%、2020年的67.88%,若此一現象沒有變化,則推估2021年低於平均數5萬5754元占比可能超過68%以上。此意味著,近年以來國內受僱員工低薪現象正在持續惡化。

再就受僱員工「每年總薪資年增」差異左右平均數而言,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因部分產業盈餘爆發獎金,而拉抬整體產業每月總薪資平均水準。舉例來說:2021年最高的海運業因疫情塞港造成費用飆高,導致總薪資年增高達47%;次高的金融業因股市亮麗,使得其年增超過10%以上;科技業近年因美中貿易爭端轉單,造成其年增持續長紅,在無形中拉抬整體產業每月總薪資平均水準。相對觀光旅遊、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產業受到疫情衝擊,每月總薪資平均無不低於平均數,其薪資慘狀,讓令人無感的平均數完全掩飾。

換句話說,如果採取受僱員工薪資「中位數」占「平均數」之比率衡量,則是較能反映其真相。依據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其比率從2012年的84.74%,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77.08%,若以2020年受僱員工918.2萬人、總薪資中位數50.1萬元加以估算,亦即459.1萬人每月總薪資平均數僅有4.2萬元,明顯低於平均數5萬5754元,說明國內中產階級薪資增幅呈現逐年漸緩現象。

很顯然地,從上述不同的角度統計分析,不但掀開國內受僱員工薪資再創新高背後所呈現的虛幻,而且說明其因薪資逐漸M型化,而逐漸淪為貧窮化,更遑論及其薪資成長空間難以追上物價上揚幅度,最後被迫陷入貧窮循環,已成為近十餘年以來國內受僱員工在生活上揮之不去之夢魘。

無庸置疑,由於國內產業結構轉型較緩,加上職業價值觀念修正,使得近年以來受僱員工年齡分布,與就業型態呈現明顯的連動變化,許多年輕族群不願投入薪資較高、卻又辛苦的製造業,寧願選擇薪資偏低、樂活的服務業。此外,許多廠商為了降低勞動成本負擔,以及因應景氣惡化風險,在維穩經營考量下,採取「低底薪、高獎金」制度,更加無法以平均薪資作為顯示整體受僱員工薪資水準真相。

雖政府自2016年起,每年透過調整基本工資,將「22K」送進歷史灰燼,或是利用時間序列統計,以平均薪資再創新高自我催眠;但這些屬於文青模式政績宣傳,既蒼白又無力,更是與國內受僱員工過去20餘年以來薪資陷入停滯的實際感受有所不同。

在此同時,政府唯有掌握「低薪」就業癥結,同時對症下藥加以解決,這些包括:在教育政策上必須以培育學生技能為核心,尤其面對少子來臨導致許多學校陷入經營危機之下,卻又是整合教育資源重新定位的良機,其中更是特別需要加強透過技職教育管道。亦即在課綱調整上與其淪為意識型態糾葛,不如從培育學生技能的思維進行改革。

再者,在產業政策上必須以創造高薪就業為前提。台灣受到市場規模不足限制,難以成為重要產業的主導者,但是在全球開放經濟體系下,卻又勝任技術創新之先驅者。亦即在產業選擇上與其耗盡資源扶植少數明星產業,不如鏈結國際重要產業供應模式再造找出具有發展潛力讓年輕族群可以創造高薪就業機會的產業。這些皆為「老生常談」,卻是最易忽略之處。
2022.10.13 工商時報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