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聞
首頁 > 最新新聞
勞參率的變化史
2023-06-26
1980年在國內念大學的男生有9萬人,女生6萬,2002年女生39萬人超過男生38萬,近年則在伯仲之間,2021年女生44.6萬,男性45.4萬。至於研究所,2021年念碩士班的男生9萬人,比女生8萬人略多。

■1993年台灣老年人口占比超過7%,進入「高齡化社會」,2016年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開始下滑,2018年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估計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2028年15~64歲人口占比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結束。

幾天前,國發會表示要讓台灣的勞參率於2030年升至60.3%,以解決人力短缺問題。然而,勞參率是什麼意思?我國不曾超過60%嗎?有人說勞參率降低是好吃懶做,這樣說對嗎?相信多數人心中都有疑問。

由於不能僱用童工,勞動統計只談15歲以上的民間人口,這些人口可分為勞動力、非勞動力兩類,勞動力聽起來好像是有工作的人,其實不然,正在找工作的人(失業者)也是。那誰是非勞動力?學生、家庭主婦、賦閒人口、高齡退休者都是。

簡而言之,勞動力是有工作意願者,非勞動力是沒有工作意願者,勞參率就是衡量一國人口中有工作意願者的比率,用算式表達就是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如此說來,勞參率自然是愈高愈好,愈高就代表一國朝氣蓬勃。然而,勞參率的高低除與工作意願有關,也與教育制度、社會風氣、人口老化程度息息相關。

台灣的勞參率於1980年代連年超過60%,1990年以後下滑至58%,當時不少人拿著這個數字嘆道:「國人愈來愈好吃懶做了。」從數字表面看,的確是勞動意願大幅降低了,以好吃懶做形容似乎言之成理,不過,再看多一點資料,就會發現這是政府廣開大學之門,許多年輕人進入校園念書所致。

依教育部統計,1980年國內大學只有27所,1997年超過70所,每年自大學及研究所畢業者已達10萬之眾,這麼多的年輕人進了校園,成為非勞動力,勞參率自然是要下降的,2000年大學已超過120所,隨著大學如雨後春筍的出現,勞參率一路降至57%,勞參率的下滑並源於非好吃懶做,而是高教政策使然。

近年勞參率得以不再下滑,也不是大家忽然熱愛工作了,而是役期縮短所致,役期縮短使得畢業生可以很快投入勞動市場,觀察20~24歲男性勞參率,十年來大幅提升10個百分點,即可明白兵役政策也會影響勞參率。

除此以外,近40年女性勞參率變化頗大,1980年女性勞參率不到40%,隨著社會風氣改變,女生念大學日漸普及,甚至已超越男生,畢業後成為家庭主婦者日少,投入職場者日多,女性勞參率如今已逾51%,這也是推升近年勞參率的另一股力量。由此可知,教育政策及社會風氣也會左右勞參率的變化。

自1980年以來,台灣的勞參率就在前述這幾股力量影響下時起時落,然而,剛才談的都是教育、兵役、社會風氣等人力供給因素的消長,事實上,勞參率非僅繫於人力供給,也取決於人力需求,若企業遇上景氣衰退,或者逐漸以機器、技術替代人力,也會讓年輕人變成怯志工作者(discouraged worker),而退出勞動市場,如此則勞參率也會逐年下滑。

長期以來,國內產業人力需求尚佳,然而隨著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AI的來臨,許多工作機會終將消失,加以超高齡社會已經迫近,在這兩個長期趨勢影響下,台灣勞參率要超過60%,並非易事。
2023.6.26 工商時報 文于國欽